?
站在新建的脫硫塔頂端,望著腳下暮色中金光流轉的生產線,我心中滿是感慨。從2010年到如今,短短15年,這片曾荒蕪的戈壁灘,已然崛起為年產值超40億元的現代化能源基地,恰似一枚精密齒輪,將無數慶華人的青春與汗水,緊緊咬合進時代的年輪。
我的老師陳師傅是建廠元老之一。2010年冬季,四十歲的他經人介紹,懷揣著夢想從河南老家奔赴這片荒原。“火車到站時,窗外除了黃沙什么都看不見。”陳師傅總愛摩挲著褪色的工牌回憶,“領導說要建中國最大的煤化工示范基地,大家都覺得像天方夜譚。”初來的日子里,他和工友們擠在臨時搭建的活動板房,白天頂著烈日在現場學習基礎操作,為未來的工作夯實根基;夜晚圍坐在宿舍,熱烈討論著白天所學,白熾燈的光暈里,滿是對未來的憧憬。2011年,脫硫塔A、B系列試車投產那夜,當第一股白色晶體硫酸銨產出,整個廠區瞬間沸騰。有人激動得在地上又蹦又跳,有人相擁而泣,而陳師傅的手不慎被扳手劃破,鮮血滴落在里程碑的奠基石上,成為永不褪色的奮斗印記。
在慶華,每個崗位都是齒輪上不可或缺的齒牙。2018年環保改造期間,年輕的李永年讓人印象深刻。他連續72小時守在脫硫塔旁,緊盯設備運行。某天深夜,離心機突發故障,刺耳的警報聲中,儀表盤紅光閃爍。一向溫聲細語的他,毫不猶豫地爬上三米高的操作臺,即便手指被凍得僵硬,仍一遍又一遍調試下料裝置。“當時就一個念頭,絕不能讓生產線停。”事后他笑著說,睫毛上還沾著白色的硫酸銨結晶,“在慶華,‘不可能’三個字從來不存在。”正是這次攻堅,不僅讓企業提前完成環保升級,還生產出合格的硫酸銨,為企業降本增效作出關鍵貢獻。
在熱電車間,李永年同樣書寫著傳奇。2010年,這個從青海學校走出的青年,帶著憧憬加入慶華。十五年間,他歷經企業三次重大技術革新,從普通操作工成長為經驗豐富的車間老班長。行業寒冬來襲,市場價格暴跌,眾多同行選擇裁員減產甚至轉行,李永年卻帶領班組主動請纓:“我們不能讓機器停下!”他們日夜鉆研,優化工藝參數,硬是將原料利用率提升12%,在困境中保住了生產線。面對獵頭三倍薪資的挖角,他堅定地說:“慶華是我的家,我要和它共進退。”
去年冬天,我帶著新入職的大學生參觀企業展廳。今年,脫硫塔A、B即將拆除改造。陽光透過玻璃幕墻,灑在斑駁的設備外殼上,映出兩代技術工人交疊的身影——老鉗工李師傅正手把手教徒弟校準儀表,年輕工程師拿著本子仔細記錄數據。李永年站在人群中,指著墻上老照片里的灰色煙囪,對新人說:“這是2010年第一次擴建時的場景,那時我和你們一樣,總覺得困難重重。但慶華人就是憑著一股韌勁,把‘不可能’變成了‘一定能’。”
夜幕降臨,廠區燈火漸次亮起,宛如銀河傾瀉人間。十五載風雨兼程,慶華從荒原星火,燃成照亮西部能源之路的璀璨燈塔。在這里,每個平凡崗位都在書寫非凡傳奇,每滴汗水都在澆筑輝煌。而我們,永遠是齒輪上躍動的星火,為了共同的夢想,永不停歇地燃燒、轉動。
(來源:新疆慶華能源集團熱電車間 李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