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慶華的焦爐生產線上,焦爐煤氣行程拉桿和廢氣行程拉桿這兩根金屬桿件,雖不起眼,卻如同焦爐的“神經”,精準控制著爐溫的穩定,而拉桿的安全運行直接關系到整個焦爐的全面安全生產。面對已服役17年的1#、2#焦爐,調火班班長楊小治——這位與焦爐相伴十七載的“鋼鐵醫生”,在春節后的一次巡檢中察覺到拉桿接頭的磨損隱患。在他的推動下,車間領導迅速批準方案,楊小治隨即帶領班組成員對焦爐煤氣行程拉桿和廢氣行程拉桿進行預防性加固,為老焦爐完成了一次細致的“神經保養”。
作為班里的“活字典”,楊小治對這些老設備的性能了如指掌。他摒棄“頭痛醫頭”的應急方式,設計出一套“三步走”系統方案:?第一步?,整體更換磨損最嚴重的5個接頭,如同為受損神經實施“移植手術”;?第二步?,在新接頭處加裝定制防脫鋼絲繩,為神經再添一道“保險”;?第三步?,帶領班組成員反復調試系統,確保每根拉桿力度精準、動作流暢。歷時三天的作業,既避免了全線停爐的產能損失,又根除了隱患。這套高效的方法,正是基于他多年摸爬滾打積累的經驗,使其能精準“診斷”設備病灶。
在團隊管理上,楊小治亦有獨到之處。他要求班員詳細記錄每日巡檢情況,螺栓、焊縫、扳把、鏈條等設備狀態均清晰載入可追溯的“設備病歷”;將復雜操作規程簡化為醒目張貼的流程,助力新員工快速上手;更將典型案例匯編成冊,組織學習討論,將個人經驗轉化為團隊共享的“知識庫”。憑借傳統工匠精神與現代管理方法的結合,調火班練就了“見微知著”的能力,設備稍有異常便能及時捕捉。
談及安全生產,楊小治總是嚴肅強調:“設備安全不能等問題爆發再修,必須將隱患扼殺于萌芽。”此次檢修換下的舊接頭,磨損最嚴重處已近斷裂,若非及時處理,不僅會導致焦爐停產,更可能引發安全事故。如今,新接頭搭配防護鋼絲繩,如同為“神經”裝上雙保險,爐溫控制愈發穩定可靠。
扎根焦爐十七年,楊小治對焦爐地下室的每個設備、每個零件皆如數家珍。春日陽光下,泛著光澤的金屬拉桿,宛如焦爐躍動的“鋼鐵神經”。調火班成員們則如專注的“守護者”,以日復一日的細致巡檢與精心維護,令老焦爐始終保有穩健“脈搏”。在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用實干續寫安全生產的篇章——無需豪言壯語,唯以精益求精的責任與擔當,將每件小事做到極致,讓每個隱患無處遁形。
(來稿:寧夏慶華煉焦車間調火班 張興潭)